科学家发现了褐矮星上最大的风暴

图片

天文学家在研究开普勒和斯皮策望远镜的数据时发现了一个棕色矮星W1906 + 40,其表面发生了一场巨大的风暴。暴风雨大约每九个小时绕过一次子星,并且已经持续了至少两年-自从对物体进行监视以来。

“这颗恒星的大小与木星差不多,风暴的大小与木星大红色斑点相似,”来自特拉华州纽瓦克大学的约翰·吉兹斯解释说。

棕矮星是尚未转变为成熟恒星但不再是行星的天体。它们的质量在0.01至0.07太阳质量的范围内(或木星质量的几十倍)。它们还涉及轻元素核上的热核聚变反应,但与主序星不同,它对核反应放热的贡献微不足道。在其中的轻元素核储备耗尽后,肠中的热核反应停止,然后它们冷却下来,变成行星状物体。

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一直怀疑棕色矮星被冷的,不透明的云层所覆盖,而这些云层隐藏了热的内部区域。而强风将这些云层驱赶到侏儒表面,很可能导致风暴的出现。天文学家的这一想法是由在红外范围内放大和衰减褐矮星辐射的模式引起的。

W1906 + 40物体的温度约为2200 K,这完全允许云在其表面形成。根据吉西斯(Gitsis)的说法,子星表面的云由微小的矿物颗粒组成。

最初,由于红外望远镜“ 广角红外勘测仪 ”(WISE)的作用,该物体落入了天文学家的视野。对天体感兴趣之后,科学家们发现,巧合的是,开普勒望远镜也正在注视着天空的同一区域。

开普勒被用来通过运输方法来检测系外行星-通过降低恒星在行星与观察者之间经过时的亮度。 W1906 + 40也改变了它的亮度,但是很明显,改变的本质是不同的。

首先,天文学家认为,这是由恒星上出现的斑点(类似于太阳黑子)促进的-这是恒星磁场振荡的结果。但是后来斯皮策望远镜允许我们详细检查该物体,结果发现这些根本不是点,而是一个巨大的风暴,直径约三颗地球。观察过不同波长风暴的天文学家声称,在风暴附近,它看起来应该像是位于恒星两极之一附近的暗点。

科学家们第一次遇到如此巨大,如此持续的风暴。目前尚不清楚此事件是独特的还是相当普遍的。天文学家希望借助开普勒和斯必泽望远镜对,他们可以找到其他具有类似过程的棕矮星。

Source: https://habr.com/ru/post/zh-CN387913/


All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