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技术的历史。助听器

图片

首次正式提及助听器出现在1588年出版的一本名为《 Magia Naturalis》的书中。在其中,意大利医生,科学家兼密码学家乔瓦尼·巴蒂斯塔·波特(Giovanni Battista Port)描述了用木头制成的装置,并重复了动物耳朵的形状,自然而然地拥有敏锐的听觉。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该设备已发展成为一种细小的设备,几乎无法用武装的眼睛看到,甚至与动物界的听觉器官都不像。技术发展的速度很难称得上是快速的-直到发现电,听力受损的人不得不使用各种管子,这些管子的大小通常达到半米。

十三至十八世纪

早在十三世纪,听力受损的人就使用空心的牛角和公羊角作为原始的助听器。直到18世纪,更现代的管道被发明后,它们的设计才得以改变。漏斗形的听觉管是人类首次发明治疗听力损失的装置。这些早期的设备大多数是用动物的角或贝壳制成的,非常大-长度为40-60厘米,最宽部分为15厘米。他们没有放大声音,而是“收集”并通过狭窄的管道将其发送到耳朵。

在十八世纪,还发现了骨传导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声音振动会通过头骨传递到大脑。将小型扇形装置放在耳朵后面,收集声波,并引导它们穿过耳朵后面的骨头。

直到人类在19世纪发现电和电话的可能性之前,助听器仍然是帮助听力损失者过上充实生活的唯一途径。

十九世纪,

后来用于管道的制造开始使用金属-铜和黄铜。大师们学会了根据客户的喜好和听力损失的程度来设计各种风格的听觉管。最著名的听觉迷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作曲家患有严重的耳鸣-耳鸣使他无法感知和评估音乐,大约在1796年,他开始失去听力。波恩的贝多芬故居博物馆收藏了大量耳筒,可帮助他听音乐和讲话。

图片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听觉管收藏

在19世纪,遮蔽助听器非常重要。尽管设备仍然很大,但工匠设法将它们变成有吸引力的装饰配件,并将其制成项圈,帽子和发型。有时,它们会被肉色的珐琅或客户的发色所覆盖。一些人试图将装置完全隐藏在胡须中。

一些皇室成员拥有直接安装在宝座中的装置。专门的软管收集通过扶手传递的声音和声音。声音直接进入回音室并被放大,然后从君主头部附近的孔中出来。

这些经过专业伪装的助听器之一是为葡萄牙国王胡安六世(Juan VI)制造的:宝座的扶手以张开的狮子的形式制成。他们每个人都装有一个共鸣器,该共鸣器拾取声音并将其发送到听筒。

图片
胡安六世的王位

在同一时期,发明了另一种助听器:发声管。其较宽的一端被吸引到说话者的嘴上,另一端则直接放在了听者的耳朵上。不是很方便,但是效率更高。

图片

二十世纪

1900年代初,随着电力和电话的出现,新一代的助听器开始发展,它配备了电子扩音器,碳纤维麦克风和电池。这种设备是笨重的盒子,必须戴在脖子上。长电线从包装箱中取出,并连接到仅持续几个小时的沉重电池。为了延长此类设备的使用寿命,有些人甚至佩戴了更大更重的电池。另外,听力问题越严重,必须使用的麦克风越大。

图片
首批电碳助听器之一

尽管进行了所有技术改进,但此类设备并未显示出较大的改进。它们中的大多数仅将语音放大到高达15 dB,这不是很多,通常语音的平均音量通常为60 dB。甚至放大的语音听起来也不太好:声音嘈杂,吱吱作响,一个人只能分辨出非常狭窄的声音信号。

真空管的出现大大加速了助听器的发展。他们能够传送比碳助听器响亮,清晰的声音。有些可以将声音放大到70 dB或更高。但是,这种改进影响了设备的尺寸。早期的灯单元的尺寸与早期的煤灯单元相同。第一款电子管助听器是1920年发明的,大小类似于砖头。

图片
电子管设备

与碳电助听器一样,电子管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小。以后的设计可以绑在胸部或手臂上。真空管和电池阻止了设备的进一步缩小。

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彻底改变了所有类型的设备,尤其影响了助听器的技术。它们的工作方式与真空管大致相同,但是体积更小。在晶体管首次出现在晶体管收音机中的两年前,晶体管就开始用于助听器中。

图片
晶体管助听器晶体管助听器

的第一批交付于1953年。这些设备迅速获得普及:在制造的那一年,大约50%的销售正好是晶体管,而在1954年-97%。

最早的晶体管器件的尺寸与后来的管器件的尺寸相同。到1956年,它们已经足够小,可以嵌入耳后。仍然遇到这样的设计解决方案。

当时另一种流行的设备是Otarion Electronics开发的听力眼镜。到1959年,所有晶体管器件中有一半是以眼镜形式制成的,甚至具有良好视力的人也更喜欢戴眼镜。

图片
听力眼镜

1960年代,开发了第一批直接位于耳廓中的设备。然后,它们不像它们的同时代产品那样可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技术得到了完善。

硅晶体管的出现使得制造接近我们今天所知的助听器成为可能。 Zenith Radio于60年代开发了首款此类设备。在这些版本中,麦克风从耳朵出来,并通过细线连接到连接到耳朵的放大器。直到80年代,这项技术几乎保持不变,直到开始使用助听器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

当时所有的晶体管或电子管的工作原理都相同:它们捕获声波,将其放大并发送到耳朵。换句话说,它们只是为耳朵提供响亮的声音。他们的所有工作都基于功能正常的内耳,该内耳将声波转换为神经信号。该设备无法帮助那些耳朵功能不正常的人。人工耳蜗的

出现使这些人受益。耳蜗植入物将电信号直接发送到耳蜗 -耳部感知和识别声音的部分。它们适用于无法使用常规助听器的重度听力损失患者。


耳蜗电刺激的第一个实验可以追溯到1957年。医疗设备首次能够取代人的感觉-即使人们出生时是聋的,它也可以帮助人们听到声音。在1970年代,植入物的大规模开发始于世界各地的实验室。 1973年,威廉·豪斯(William House)博士介绍了首批广泛使用的临床人工耳蜗植入物之一。

由爱德华·霍夫(Edward Hoff)发明的微处理器使电子设备中的逻辑功能小型化。基于微处理器的助听器开始出现在1980年代后期,Audiotone最早的可穿戴数字助听器出现在1983年。它具有内置A / D,D / A和DSP开关的耳后部件。在此期间创建的数字设备可以有效减少环境噪声,同时提高语音质量。当今市场上的所有听觉技术大多都是数字化的。

现在

到2000年,可以对助听器进行编程,从而增加了许多自定义设置。到2005年,数字设备已占据助听器市场的大约80%。数字技术使用与移动电话和计算机相同的方案。

现代的助听器可以由听力学家根据患者的个人特征进行定制。他们可以使其适应各种听觉环境,并连接其他设备-计算机,电视和电话。天线,蓝牙和FM连接提供与其他电子设备的兼容性,并可以在公共场所使用它们。 2011年,著名的技术设备制造商西门子推出了Aquaris,这是首批防水防尘,防震的助听器之一。

图片

如今,助听器随着高科技世界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智能设备出现在市场上,无需用户干预即可自动适应不同情况。在2015年,ReSound开发了首款无需中间传感器的智能手机助听器。专为iPhone设计,有助于更好地收听设备。

Source: https://habr.com/ru/post/zh-CN401495/


All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