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人工智能的批评家之一约翰·塞尔(John Searle)提出了一个优雅的论点,称为“中国房间”。 假设将来有一个Eliza程序的版本能说得很好的中文,以至于中国人无法将计算机与人区分开。 现在假设某人将这个程序复制到一本厚厚的书中,上面带有针对某人的机械指令-如果您看到字符A,然后又看到了字符B,则从框中删除字符C。现在我们将某个不懂中文的人放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这本书,并将在门牌下用刻有中文疑问的象形文字戳他。 按照书中的机械说明,一个人会发现一个盒子,然后推开其他带有象形文字的标志。 从外部观察者的角度来看,房间将以中文“理解”和“讲话”。 但是谁是这种思想的承载者呢? 毕竟表演者听不懂中文?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和其他人工智能的资深人士立即指出,理性甚至意识将以“虚拟人格”或在这个房间中进行的“过程”体现出来。 哲学家保罗和帕特里夏·丘吉兰德提出了反对约翰·塞尔的优雅论点之一。 丘兰兹认为,从物理学上我们知道,光是电磁波。 假设怀疑者开始用手移动磁铁,没有看到光,并开始声称光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要获取光,您需要以每秒4500亿个冲程的速度挥动一块磁铁。 丘奇兰斯认为,如果表演者足够敏捷,那么理性意识就会出现在“中国房间”中。有趣的是,乌克兰科幻小说家阿纳托利·德尼普罗夫(Anatoly Dneprov)在1950年代的故事“游戏”中描述了“中国房间”的类似物。
Source: https://habr.com/ru/post/zh-CN422431/More articles:微软将从根本上改善SkypePython和DataScience:探索Numpy通用库的功能FDM 3D打印模型的后处理方法概述达加兹:走出迷雾我们加快了开发复杂项目的过程。 没有混乱和紧张太阳能电池板和柏油马路。 技术共生计时器-开始用户体验游戏以及网站和应用程序的速度与Yandex的斗争:我如何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将网站推向最高点找到了无痛过渡到.Net Core的公式All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