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其内容主要取决于讨论,而讨论通常出现在评论,消费者纠纷以及交易大厅中。 在大多数情况下,用于音频设备的Hi-Fi概念意味着一种抽象的高端技术。 高质量或等级的概念很少与特定的规格,技术价值和标准相关。
一些音频设备制造商经常有意拒绝在放置其产品时使用“ Hi-Fi”一词。 相反,其他人则往往提到该设备属于Hi-Fi。 在削减的范围内,我将讨论该术语的历史,根据公认的标准今天有权被称为“ Hi-Fi”的原因,制造商为何不使用它的原因。
一点历史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 Hi-Fi”是“高保真度”的缩写,即 高保真。 这意味着复制的高保真度。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Hi-Fi设备任意地理解某些类别的设备,其再现的保真度高于...的保真度高于其他大多数抽象的保真度。
这种现象本身比该术语更老,因为几乎总是这些设备变得更好或更差。 在音频录音设备及其复制品问世之初,很难确定保真度更高的位置,但是在1924年,第二个最重要的事件发生在爱迪生留声机问世之后。 录音已变成电子音乐。 我们可以说是在那时,第一个Hi-Fi出现了。
事实是,与使用机械留声机录制的录音相比,使用电记录器录制的录音具有更高的质量,可以将其视为将设备划分为类别的机会。 因此,当贝尔电话实验室公司开发了一种使用原始碳纤维麦克风,电子管放大器和机电式录音机的录音机时,可以说是1924年海法诞生的年份。
当时,频率范围被认为是决定复制保真度的主要技术参数。 到1929年,它在机电设备中达到50-6000 Hz,到30年代中期,它已超过30-8000 Hz。 失真程度逐渐降低,录音的动态范围增加。
新的高质量录音特性要求声音再现设备具有新的功能。 那些年里,最常见的声音载体是留声机唱片,这要归功于30年代初的电子电话的出现,它们设法实现了高质量的再现。 有新型的磁头MM(运动磁铁)。 大约在同一时间,它开始积极发展,在德国甚至引入了磁录音。

在30年代,显着的变化会影响发声器,尤其是在电动驱动器领域正在积极发展。 因此,在1932年,使用永磁体的扬声器制造商
工程师Hartley首次使用了“ Hi-Fi(高保真度)”一词,这意味着复制的高保真度。
显然,作者并不认为他的营销举动不仅会成为普遍使用的陈词滥调,既意味着质量,又成为保证质量的标准。
时间的流逝,设备的质量不断提高,到四十年代末,该术语逐渐用于各种英美公司的广告以及媒体中。 这个时期恰好是声音再现保真度发展的另一个飞跃,发生在40年代后期-50年代初:
- 开发并商业发行了首批以33 rpm的速度播放唱片(LP)的黑胶唱片和用于收听它们的电话;
- 卷式录音机开始批量生产;
- 推出动圈式扬声器的批量生产;
- 电子管放大器的设计已得到改进;
- 出现了FM广播,开始在VHF频带中进行广播,从而确保了更少的干扰和更宽的带宽。
在50年代,立体声录音开始更加活跃,到60年代,他们开始大量使用乙烯基树脂,几乎完全取代了虫胶。 正是在这一时期,Hi-Fi从市场营销术语开始转变为标准。 最初,这是一些目前公认的质量观念。 到了70年代,最终形成了一个确切的想法,即所谓的“高保真度”,这就是Hi-Fi成为标准的方式。
高保真标准
迄今为止,唯一成功确定复制保真度的尝试是DIN45500,这是德国标准化协会(Deutsches InstitutfürNormung)发布的标准。 声音再现设备新标准的标准是:
- 幅度频率特性(AFC)的不均匀性;
- 再现频率范围;
- 谐波失真系数或谐波系数(THD或Kg,%);
- 信噪比(信噪比,dB)。
根据标准,他们有权佩戴具有以下特征的Hi-Fi设备的骄傲名称:
扬声器和耳机- 在可再现的100-4000 Hz频率范围内,频率响应相对于平均声压级的非线性,dB-±4 dB(+ 4 / -8 dB);
- 可复制频率为250-1000 Hz(2000 Hz)时的非线性失真系数,不超过-1%;
功放- 线性输入在40-16000 Hz的可再现频率范围内,频率响应的非线性为1.5 dB(使用校正器时为2 dB)。
- 可复制频率范围内的非线性失真系数为40–12500 Hz,不超过1%。
- 在250-8000 Hz频带内的互调失真系数(当声压级降低6 dB时也在该频带外),不大于-3%;
- 信道参数在可复制频率范围内的扩展,不超过-3 dB;
调音器- 再现频率的频带,30 Hz-15000 Hz(由于需要将导频音抑制到19 kHz,很难获得更高的限值);
- 1 kHz频率处的非线性失真系数,不大于-0.5%;
- 250-6300 Hz频段内的信道参数之差,不超过–3 dB;
- 250–6300 Hz(6300–15000 Hz)频率下的串扰,不超过26 dB(15 dB)。
随后,几乎没有变化的DIN45500成为欧盟标准IEC IEC 60581,在苏联类似的GOST 24388-88(用于UMZCH)和GOST 23262-88(用于AS)也被采用。
现在的批评和标准
该标准几乎在出现之后就受到了批评,因为它没有包含声音必不可少的许多特性的规范。 该标准没有提及互调失真,动态范围,信噪比,阻尼系数,脉冲和瞬态特性,以及许多其他测量参数。 为此,他受到工程师的批评。 相反,一些制造商为不合理的刚性而指责。
不幸的是,这些特性不能被视为标准,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代。 在其出现之时,许多设备已经超过了标准(例如,日本中道公司,YAMAHA,SONY公司的产品),如今,来自中国半手工车间的几乎所有产品都与之相对应。 显然,如果拥有地下室的天帝国的居民知道此标准的规范,那么Hi-Fi铭文将在AliExpress上装饰其所有产品。
正是由于该标准的可信度下降,一些制造商试图忽略该术语本身。 最大胆和自大的人将他们的产品归于高端营销阶层,而其他人通常避免提及类别,而只是称赞设备,舞台的广度和深度,天鹅绒般的低音和高音的清晰度。
同时,在消费者的主观感知中,“真实” Hi-Fi仍然是具有高(按现代标准)保真度再现的技术。 如实践所示,这种保真度的极限只有在现场演奏时才会出现,无法与录音区分开。
我深信,符合时间要求的新标准可以解决这种情况。 这样的标准将确定Hi-Fi类新设备的标准,例如DAC的比特深度和采样频率,无线音频设备的数据传输标准,将在互调失真和其他心理声学重要特性的归一化方面填补空白。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的标准。
盲测和非盲测
由于DIN45500标准明显过时,因此一些制造商和用户认为客观检查和现场测试很重要。 所有这些都可以分为两个条件类别,一个是喜欢看自己正在听的内容的人,另一个是相信双盲的人。
从零开始,就双盲测试而言,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玻璃霍利瓦尔。 来自“绝对声音”发烧友版的罗伯特·哈雷和约翰·阿特金森认为,盲目的测试“不能给出真实的画面”,并且“……极大地扭曲了听觉过程,对确定保真度毫无用处。”
著名的德国出版物Soundstage的编辑道格·施耐德(Doug Schneider)在2009年发表的文章中完全驳斥了绝对声音(Absolute Sound)作者的结论,特别指出:“盲测试是扬声器设计领域十年研究的基础。” 如今,许多知名制造商都在使用双盲测试,包括Axiom,Energy,Mirage,Paradigm,PSB和Revel。 唯一的问题是,像50年代和60年代那样,仅使用盲法测试是“肉眼”确定高保真度的一步。
总结
不幸的是,今天新的HI-FI标准的出现是不可能的。 众多制造商对标准的引入会影响生产成本(任何制造商都希望降低生产成本)不感兴趣。 消费者必须依靠自己的耳朵和规格中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双盲方法的强大“神奇”能力。 感谢您在评论中的意见,描述您对Hi-Fi类组件的印象,并写下您是否认为需要新的Hi-Fi标准。
传统广告
我们出售电子产品,尤其是在我们的目录中, Hi-Fi音频得到了广泛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