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eigh R. Hochberg等。 “四肢瘫痪的人对假体装置的神经整体控制。” 于:Nature 442(2006),p。 164.issn:1476-4687。
[2]王伟等。 “四肢瘫痪患者的大脑皮层脑接口。” 载于:《公共科学与工程科学杂志》第八版(2013),e55344。
[3] Tyson Aflalo等。 “从四肢瘫痪者的顶叶后皮质解码运动图像。” 于:科学348(2015),第 906–910。 issn:0036-8075。
[4] Leigh R. Hochberg等。 “四肢瘫痪的人使用神经控制的机械手伸向并掌握。” 于:Nature 485(2012),p。 372.issn:1476-4687。
[5] Jennifer L Collinger等。 “四肢瘫痪患者的高性能神经修复控制。” 在:《柳叶刀》 381(2013),第 557-564。 issn:0140-6736。
[6] Gopala K. Anumanchipalli,Josh Chartier和Edward F. Chang。 “根据口语句子的神经解码进行语音合成。” 于:Nature 568(2019),pp。 493–498。 issn:0028-0836。
[7]GyörgyBuzsáki,Costas A. Anastassiou和Christof Koch。 “细胞外场和电流的起源-脑电图,心电图,LFP和峰值。” 于: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3(2012),p。 407.issn:1471-0048。
[8] Bijan Pesaran等。 “使用场电位记录调查大规模的大脑动力学:分析和解释。” 于:Nature Neuroscience 21(2018),pp。 903–919。 issn:1097-6256。
[9] Taro Kaiju等。 “具有柔性微电极阵列的体感诱发电位的高时空分辨率ECoG记录。” 在:《神经回路前沿》(2017年)中,第1页。 20
[10]拉斐尔·尤斯特(Rafael Yuste)。 “从神经元学说到神经网络。” 于: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2015),pp。 487–497。issn:1471-003x。
[11] Guosong Hong和Charles M Lieber。 “用于神经记录的新型电极技术。” 于: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2019),pp。 1-16。 issn:1471-003X。
[12] Edwin M. Maynard,Craig T. Nordhausen和Richard A. Normann。 “犹他州皮层内电极阵列:潜在的脑机接口的记录结构。” 见:《脑电图学与临床神经生理学》 102.3(1997年),第2页。 228–239。 issn:0013-4694。
[13] Miguel AL Nicolelis等。 “猕猴的慢性,多部位,多电极记录。” 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00.19(2003),pp。 11041-11046。 issn:0027-8424。 电子版:
www 。 pnas.org/content/100/19/11041.full.pdf。
[14] KD Wise等。 “微电极,微电子学和植入式神经微系统。” 在:《 IEEE 96.7(2008)会议录》,第2页。 1184-1202。 issn:0018-9219。
[15] Nicholas M. Dotson等。 “用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大规模半慢性微驱动器记录系统。” 载于:Neuron 96(2017),769–782.e2。 issn:0896-6273。
[16] James J. Jun等。 “完全集成的硅探针,用于高密度记录神经活动。” 于:Nature 551(2017),p。 232. issn:1476-4687。
[17] Gian Nicola Angotzi等。 “ SiNAPS:用于同时进行大规模神经记录的可植入有源像素传感器CMOS探头。” 于: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126(2018),pp。 355-364。 issn:0956-5663。
[18] Felix Deku等。 “用于神经刺激和记录的非晶碳化硅超微电极阵列。” 在:神经工程杂志15.1(2018),p。 016007。
[19] Aziliz Lecomte,Emeline Descamps和Christian Bergaud。 “关于慢性植入神经探针的机械考虑因素的综述。” 在:神经工程杂志15(2018),p。 031001.issn:1741-2552。
[20] Dion Khodagholy等。 “ NeuroGrid:从大脑表面记录动作电位。” 于:Nature Neuroscience 18(2014),pp。 310-315。 issn:1097-6256。
[21] Jason E. Chung等。 “使用聚合物电极阵列的高密度,持久性和多区域电生理记录。” 于:Neuron 101(2019),21-31.e5。 issn:0896-6273。
[22] Stephan L. Chorover和Anne-Marie Deluca。 “一种甜美的新型多电极,可用于记录运动动物中的慢性单个单位。” 在:生理与行为9(1972),第pp。 671–674。 issn:0031-9384。
[23]贾刘等。 “注射器式电子产品”。 于:自然纳米技术10(2015),pp。 629-636。 编号:1748-3387。
[24]傅天明等。 “在单个神经元水平上稳定的长期慢性大脑图谱。” 载于:《自然方法》 13(2016),pp。 875–882。 编号:1548-7091。
[25] Flavia Vitale等。 “用于神经记录的柔性电极的流体微致动。” 于:Nano Letters 18.1(2018),pp。 326–335。 eprint:
doi.org/10.1021/acs.nanolett.7b04184 。
[26] Lan Luan等。 “超柔性纳米电子探针形成可靠的神经胶质瘢痕-无神经整合。” 于:科学进步3(2017),e1601966。 issn:2375-2548。
[27] Marc D. Ferro等。 “ NeuroRoots,一种受生物启发的无缝脑机接口设备,可进行长期记录。” 于:bioRxiv(2018),p。 460949。
[28] Timothy L Hanson等。 “用于微创神经记录的”缝纫机”。 于:bioRxiv(2019)。 电子版:
www.biorxiv.org/content/early/2019/03/14/578542.full.pdf 。
[29] Kip A Ludwig等。 “使用化学沉积有聚(3,4-乙撑二氧噻吩)(PEDOT)膜的硅微电极阵列进行的慢性神经记录。” 见:神经工程杂志3(2006),第2页。 59.issn:1741-2552。
[30] Seth J. Wilks等。 “聚(3,4-乙撑二氧噻吩)作为用于电刺激的微神经界面材料。” 见:神经工程前沿2(2009),第2页。 7. issn:1662-6443。
[31] JD Klein,SL Clauson和SF Cogan。 “溅射的氧化铱膜的形貌和电荷容量。” 在:真空科学与技术杂志中A:真空,表面和薄膜7(1989),第pp。 3043-3047。 issn:0734-2101。
[32] SF Cogan,TD Plante和J. Ehrlich。 “用于低阻抗神经刺激和记录电极的溅射氧化铱膜(SIROF)。” 在:IEEE医学与生物学工程学会第26届国际年会2(2004),第pp。 4153-4156。
[33] Tarun Saxena等。 “慢性血液的影响–脑屏障的破坏对皮质内电极功能的影响”。 于:生物材料34(2013),pp。 4703–4713。 issn:0142-9612。
[34] Joshua H. Siegle等。 “ Open Ephys:用于多通道电生理的开源,基于插件的平台。” 在:J.神经工程。 14(2017),第pp。 1-13。
[35] E. Calabrese等。 “产后大鼠大脑发育的定量磁共振组织学地图集,包括生长和变异性的区域估计。” 于:NeuroImage 71(2013),pp。 196–201。
[36] Sonia Todorova等。 “分类还是不分类:尖峰分类对神经解码性能的影响。” 在:神经工程杂志11(2014),p。 056005.issn:1741-2552。
[37] Breanne P Christie等。 “用于皮层内大脑的尖峰排序和电压波形阈值的比较–机器接口性能。” 于:神经工程杂志12(2015),p。 016009.issn:1741-2552。
[38] Eric M. Trautmann等。 “无需穗排序即可准确估计神经种群动态。” 于:神经元(2019)。 issn:0896-6273。
[39] Andy Zhou等。 “无线和无伪像的128通道神经调节装置,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闭环刺激和记录。” 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3(2019),pp。 15–26。
[40] Joseph E O'Doherty等。 “使用脑机脑接口进行主动触觉探索”。 于:Nature 479(2011)。 issn:1476-4687。
[41] Sharlene N Flesher等。 “恢复的触觉可以改善神经假肢的手臂控制。” 于:bioRxiv(2019),p。 653428。
[42] Fabien B. Wagner等。 “有针对性的神经技术可以使脊髓损伤的人恢复行走。” 于:Nature 563(2018),pp。 65-71。 issn:0028-0836。